编者按:
金融活水奔涌田野,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为新征程上金融赋能“三农”指明了清晰路径。
号角吹响,蓝图绘就。今日本报推出深度解读,剖析政策精髓,追踪实践亮点,为构建强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敬请关注。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增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深化乡村富民产业金融服务、提升乡村建设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金融服务农村改革体制机制等七方面提出19项重点举措,着力解决农村金融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永福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意见》的出台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不仅明确投资领域的具体化,而且对投资建设环节给予支持,目标清晰,有非常强的针对性。
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完善,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深入县域乡村,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可得性大大提升。
“要鼓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以‘三农’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使金融服务更容易触达农村地区的各类经营主体。”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告诉记者。
“夯实金融基础设施也很重要。”董希淼进一步表示,加快探索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涉农信贷担保体系,改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环境。通过向农商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更加高效、低成本的金融基础设施,显著降低其运营成本,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并降低服务价格。
健全金融服务农村改革体制机制,是《意见》的一大亮点。具体来看,《意见》明确,优化完善金融供给机制。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要立足职能定位,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乡村全面振兴重点领域中长期信贷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发挥资金、科技等优势,加强对县域支行的信贷资源倾斜。坚持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定位,“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稳妥有序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
如何优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董希淼建议,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主力军作用,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以及金融科技企业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多层次、差异化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避免大型机构过度下沉给中小机构带来的“挤出效应”。另外,要加强对农信社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指导,深化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增强农信机构服务能力。
“还需要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董希淼表示,如健全普惠金融评价指标,对积极开展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央行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定向支持力度,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的协同配合,聚焦服务农村改革,用改革的方法提升金融支农效能,及时总结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加强统计监测与考核评估,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从助土特产飘香到促县域产业跃动 金融之笔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健全金融服务农村改革体制机制。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下,银行业积极行动,以创新金融产品为笔,以优化服务模式为墨,在乡村“土特产”升级和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勾勒出一幅幅金融赋能的鲜活图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因地制宜推出特色服务
《意见》提出,紧扣特色农产品种养融资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拓宽抵押担保方式,创新乡村“土特产”融资模式和专属金融产品。
针对乡村特色农产品种养融资需求,银行业因地制宜推出差异化信贷政策,破解传统农业融资难题。比如,邮储银行(601658)广东省茂名市分行立足当地特色产业,通过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特色网点和服务中心,支持产业集群发展。
银行业还积极对接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现代流通网络等重点项目。比如,中信银行通过“融产”协同引入隆平高科(000998)等企业,建立“种源+技术+金融”生态圈,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工商银行北海分行则聚焦地方优势产业,打造差异化涉农贷款产品体系。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提供项目贷款与流动资金双轨支持。
如何让金融服务更精准匹配特色农产品种养需求?联储证券副总经理王小娜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业需立足产业特征与地理条件开展深度调研,通过精准放贷、有效增信和服务优化,提供多视角、全方位的融资服务。
王小娜认为,在产品设计上,银行要匹配产业链特征,如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设计合理期限、额度的全链条信贷产品,或针对养殖业特点开发覆盖育种、育肥到出栏各阶段的专项产品;在抵押担保上,银行应针对农业主体缺乏传统抵押物的问题,探索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推出生物资产抵押;在服务覆盖上,银行应结合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完善全方位信贷产品设计,以赋能农业产业全生命周期,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县域产业服务模式
从“土特产”的单点突破到县域产业的整体跃升,银行业在服务模式上持续创新,以更系统的金融服务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能。
《意见》提出,探索实施县域重点产业链“金融链长”制,推广“一链一策”金融服务模式,根据产业链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聚焦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产地市场等融资需求,探索开展批量化授信、提升服务效率。
为破解县域产业融资分散、效率低的问题,多地试点“金融链长”制,推广“一链一策”金融服务。比如,四川省雅安市农业农村局在各县(区)梳理出茶、花椒产业核心企业,形成《雅安市茶、花椒产业核心企业名单》,中国人民银行雅安市分行牵头建立“金融链长”专项统计监测制度,并联合市级有关部门制定印发《雅安市茶、花椒产业链“金融链长”制试点方案》,按照产业链特征,精准适配“金融链长”制主办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一链一策”研究制定本机构支持茶、花椒产业链发展的金融服务方案,持续加大对辖区重点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除了聚焦传统优势产业链,银行业还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乡村新产业(300832)新业态,通过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为县域经济注入多元活力。
在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方面,银行业拓宽服务场景,助力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发展。比如,安徽青阳农商银行推出额度最高300万元、期限5年的“民宿贷”专项产品,为民宿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深化与担保公司的协作,实行“同步收集、同步调查、同步审核”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民宿经营者的融资难题。
正中优配-正中优配官网-真正实盘配资-股市配资技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